孟晚舟在《日本经济新闻》上刊文谈华为与牛津大学之间的合作,称华为与牛津大学的合作是基础科学商业化的正常程序。
《日本经济新闻》英语版1月24日报道称,中国通信业巨头华为的首席财务官(CFO)孟晚舟仍处于加拿大的监视之下,她在《日本经济新闻》上投稿,为华为与大学合作开展活动进行辩护。
文章称,外界怀疑华为之所以资助大学研究,是希望能帮助中国政府在关键的技术领域取得领导地位、帮中国积累政治资本,还称中国政府利用中国企业作为获得先进军事技术的工具。
早在1月17日,牛津大学就宣布决定不再接受来自华为及相关公司的捐款,原因是最近几个月英国公众对英国与华为合作关系的担忧。
她就这一点发表了看法:我们只有通过与研究者们进行交流,才能实现基础科学理论的商业转化。
“华为的目标是从研究者的成功与失败中进行学习,而不是像很多人口中那样跟在伙伴的后面要他们的专利和研究成果。”
据她所说,华为创新研究中心资助了1,200多个研究项目,其中包括了绝大多数的全球前一百名的学校,华为与超过30个国家的实验室进行合作。她提到了与慕尼黑技术大学和德国科学与工程学院合作的两次成功的减噪技术、节能技术的商业化。“华为将继续资助项目,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助力基础科学研究。”
华为发言人表示,华为将在本周与牛津大学进行商谈,希望牛津大学能在2019年就该问题重新考量;“作为一家私营企业,华为在研发方面有着良好的纪录,合作决策应该像研究一样,以证据为基础。” 英国《卫报》此前报道称,牛津大学的决定是在美国检察官宣布调查华为的第二天做出的。
华为CFO孟晚舟保释后首度在日媒刊文(全文)
大学诞生于中世纪欧洲,历经数个世纪不断传承知识。通过在公会制度下辛勤劳作的人们,人类知识得以积累,但工业界的经验积累与大学中的研究很难融会贯通。
终于,学术界与工业界的关系在工业革命时代迎来转变。大学逐渐从纯粹普及知识的场所转变为追求知识的场所。瓦特(James Watt)就是在修理格拉斯哥大学的旧蒸汽设备时,逐渐研发出近代蒸汽机的。此后,蒸汽设备不断被利用在制造业及交通业等各行各业。
1940年至1950年,民间企业与研究机构开始在基础研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美国电信运营公司AT&T的贝尔研究所研发出晶体管、激光器与信息理论。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开发出集成电路,由此,“摩尔定律”的时代到来。 如今,大学与企业之间联系紧密。大学在人工智能(AI)领域引领尖端基础理论研究。谷歌、脸书、特斯拉以及华为等尖端技术企业正在努力将理论转化为实际。
华为拥有18万名员工,其中近半数员工参与研发工作。华为在近10年间投入的研发经费已超过600亿美元,且计划今后数年继续投入150亿美元至200亿美元。
作为一家IT企业的华为能够脱颖而出,依靠的是研发部门能够准确把握通信技术的发展动向。为了培养开放的企业文化,华为鼓励员工“一边品尝咖啡一汲取来自全球甚至宇宙的能量”。这意味着工作并非全部,重要的是员工在闲暇时间能够聚在一起,互相进行智慧的碰撞。
为了与外部机构加强合作,华为设立了“华为创新研究机构(HIRP)”,向全球大学及研发机构提供假想中的“咖啡交流场所”,让大家能够在其中畅所欲言。第一家HIRP于2010年在欧洲成立,这个机构向有望成功的方案提供资金。截至目前,HIRP正在与全球排名前100的大学以及超过30个国家的研发机构展开合作。
2014年,华为扩充了HIRP,旨在为符合华为业务和基础研究方向的科学家提供范围更为宽广的援助。HIRP支援的项目已超过1,200余项,其中不少已经成功实现商业化。例如,华为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共同合作研发的降噪技术已经运用在手机领域。此外,德国国家工程院的约瑟夫教授构思的无线光通信技术,大大降低了利用光传输的商用芯片的能耗。
一些人似乎对华为抱有担忧,但是,华为从未计划获取合作伙伴的专利或研究成果。虽然英国牛津大学近日决定在新的项目中不再接受来自华为的援助,但是我们的目的只是从研究者的成功或失败中学习。
这种开放的合作方式是填补科学与商业用途之间沟壑的唯一手段。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资金与毅力皆属必要因素。因为,在将基础理论转化为实际的过程中,需要耗费数十年的光阴。
自从大学与企业互相展开合作后,将极大缩短这一过程的时间。没有大学基础研究,工业就无法获得理论支撑。反之,工业界一旦难以维持,学术界的知识也只能深处象牙塔。 在大学中追求科学研究、像灯塔一般照亮未来才是华为对大学展开各种各样援助的真谛。科学工作者是灯塔的所有者,研究成果应向着研究者认为可取的方向进行商业化。
今后,华为将继续为基础研究提供资金,为科学及技术的全球进步做出贡献。这种合作关系不仅有益于华为,还将为整个社会及工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