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下午,中共政治局常委王沪宁在北京会见台湾国民党副主席夏立言。在两岸关系紧张之际,王沪宁对台喊话,要台湾民众赴大陆发展,被嘲讽是“政治渣男”。
汪浩:国民党同“渣男”谈婚嫁
中共党媒新华社报导,王沪宁与夏立言会面时称,国共两党要进一步巩固“九二共识”,当务之急是尽早恢复两岸交流正常化。他表示欢迎和支持更多台湾民众,参与到所谓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来。
夏立言也表示,希望国共两党在坚持“九二共识”基础上,加强交流合作。
定居台湾的作家汪浩在脸书发文表示,王沪宁提出的所谓“新时代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就是中共并吞台湾的方略。夏立言此时和王沪宁谈“九二共识”,就是同“渣男”谈婚嫁,对国民党是饮鸩止渴,对台湾有百害而无一利。
他直言,王沪宁不仅在个人婚姻方面是个“渣男”,在政治上也是个“渣男”。
汪浩指出,现年67岁的王沪宁,出生于上海,据媒体披露,王沪宁经历了四次婚姻。第一次结婚是在文革期间,外界至今不知道他第一任妻子的名字。
第二任妻子是王沪宁在上海复旦大学的同学周琪,1995年,王沪宁被中共前党魁江泽民提拔进入中南海后不久,便同周琪秘密离婚。
第三任妻子肖佳灵,小王沪宁12岁,是王在复旦大学的学生。第四任妻子比王沪宁小30岁,名字保密。据称原是中央警卫局服务员,王升任政治局委员后于2014年5月秘密结婚。
王沪宁是官场上的“政治渣男”
汪浩直言,“王沪宁官越做越大,老婆越换越年轻,是个典型的‘渣男’。”
他补充说,王沪宁不尽是夫妻关系的“渣男”,也是个官场上的“政治渣男”。
王沪宁被称为“中共政治大脑”,为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三代中共领导人服务。江泽民的“三个代表”就是王沪宁搞出来的;到了胡锦涛时代,王又炮制了所谓“科学发展观”,被提拔进了政治局。
习近平上台后,王沪宁又提出所谓“习思想”,大搞对习的个人崇拜,被升为政治局常委。
2022年10月22日,在二十大闭幕式上,胡锦涛被人强行带离会场,引发国际舆论关注。根据媒体拍到的视频显示,在胡被带走时,坐在胡左手边的栗战书一度试图搀扶他,但被王沪宁阻止。
当中国前领导人胡锦涛在 10 月的共产党代表大会上…
汪浩指责说,“对待重用提拔过自己的老领导,王沪宁忘恩负义,末此为甚。”
他在文章最后严厉警告:“共产党不可信。”
分析:一国两制走入死胡同 习近平找王沪宁“救驾”
王沪宁是二十大留任的三个常委之一,1月,王沪宁出现在全国政协常委会新一届委员名单上。预计在今年3月的“两会”,王沪宁会接任全国政协主席,按照以往惯例王也将接任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的副组长,负责对台政策和台湾各阶层各党派的统战工作。
《日经亚洲评论》1月26日透露,中共领导人习近平让王沪宁制定“统一台湾”的新战略,以代替走入死胡同的“一国两制”方案。
香港资深出版人和评论人士颜纯钩脸书发文,“一国两制”已经破产,主因是中共葬送了香港,另一个原因是习近平搞砸了美中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解决台湾问题,“习近平束手无策,只好找王沪宁来‘顶档’。王沪宁只能闭门造车······”
颜纯钩认为,“习近平找王沪宁救驾是白费心机,中共跌落塔西陀陷阱,再高明的谎言也不管用了。”
时政分析评论人士章天亮教授在《天亮时分》中表示,习近平想让王沪宁发明一个什么新的理论,这也就意味着武统台湾不会马上开始。
但旅美时事评论人士唐靖远则认为,日媒披露的消息进一步佐证,习近平吞并台湾的工作已经提上日程。
他分析,2024年台湾总统大选,如果民进党继续执政,习近平可能在第三任期后期就对台湾发动军事行动,美国方面已经预测中共可能在2027年发动侵台战争。
美国空军上将迈克尔‧米尼汉(Michael Minihan)最近在一份备忘录中说,美国最快恐在2025年与中共爆发冲突,最有可能是为了台湾,因此,他敦促官兵在今年达到最佳的作战准备状态。
王沪宁什么都明白, 就是单纯地坏, 本质上是坏人! (品葱)
1955年出生于上海,1972年从上海市第五十四中学毕业后被推荐到上海师范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学习法语。1977年任上海出版局干部,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1978年参加高考,由于成绩优异被直接录取为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硕士研究生,1981年获得法学法学硕士。
毕业后,王沪宁留校任教,历任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师、副教授、教授,1988年,曾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访问学者一年。1989年任国际政治系主任,1994年任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198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时任复旦大学政治学教研室主任王邦佐培养的对象。
王沪宁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是学术界的知名青年学者,成为当时《半月谈》等时事杂志的封面人物,受到当时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负责人的关注,曾经参与了从中共十三大以来的中共重要理论文献的起草工作。1993年,王沪宁以复旦大学辩论队顾问身份,参加“国际大专辩论会”夺冠而成名。
此人写过的“著作”:
- 比较政治分析》
- 《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
- 《美国反对美国》
- 《政治的人生》
- 《新政治学概要》
- 《当代西方政治学分析》
- 《狮城舌战》
总结:与习近平这个小学博士不同,王沪宁是学国际关系和西方政治出身,应该是国内最早被西方政治学“启蒙”的那批人之一。
博士生导师,法学院院长,他懂得政治、法理可比我们这些半桶水多多了。法学出身的很多知识分子都是自由派,因为懂了之后很难认同极权。
所以此人是单纯地坏,什么都明白,还要把自己的才学应用在钳制舆论、荼毒下一代上面,比胡锡进之流恶心程度还要高
姜丰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并不陌生。至少在上个世纪9…
王沪宁四位妻子一个公开情人揭秘, 其第三任妻子肖佳灵惊动中日间谍最高层
王沪宁1955年10月6日出生在上海,父母是中共的南下干部,家里有个亲戚在文革时有些权势,才有机会走后门让王逃脱上山下乡当知青的苦难,同时安排他进厂当工人,并推荐他当工农兵大学生。
然而这段经历王沪宁从来都闭口不谈,加上他父母双双去世得早,他也很少和亲戚来往,很多家事也就更难捕捉了。
王沪宁1972年被推荐到上海师范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学习法语。 1977年任上海出版局干部,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 1978年参加高考,由于成绩优异被直接录取为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硕士研究生,1981年获得法学法学硕士。
与王沪宁在上海复旦大学有10年师生和同事关系的纽约城市大学教授夏明表示,王沪宁很聪明,但学术基础不踏实,性格谨小慎微,善于察颜观色,且克己,同时能够演戏,这是他在政治上能不断上升的原因。
香港《争鸣》杂志2014年8月号曾报导,当年7月上旬,王沪宁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组织生活会上,承认当年违心地与曾庆红一起推出并且大树特树江泽民的「三个代表」。
1995年,在吴邦国、曾庆红的力荐下,王沪宁由江泽民钦点进京,出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政治组组长。此后一直在中南海这一智囊部门任职,仕途平稳,历经中共江、胡、习三代,被外界称为「中南海首席智囊」。
《新纪元》书中介绍了王沪宁的四次婚姻。王沪宁虽然仕途亨通,但家庭生活却不美满,他三次离婚、先后有四位妻子。不过,前三次婚姻都没有孩子。
王沪宁的第一任妻子与政治和学术没有什么关系,与王沪宁也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估计是文革时王沪宁在上大学前结婚的,外界不知道她的名字。
第二任妻子是复旦大学教授周琪。她的父亲是国家安全部主管政治情报分析的副部级情报员,一直挂名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名气。
王沪宁第二任妻子是复旦大学教授周琪(图)。王沪宁和周琪说是夫妻,不如说是同仁。两人为了学术事业而没要孩子。
周琪是北京人,只比王沪宁小几天。 1980年9月至1983年7月在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学习,获硕士学位。 1994年5月至今在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工作。
恋爱期间,王沪宁全神贯注于学术领域,只会和周琪躲在屋子里看书、做笔记、写论文,「唯一像谈恋爱的样子,是两个人在一起讨论某一个政治学方面的问题」。
在王沪宁和周琪准备结婚时,王沪宁仍然埋头书堆里,对一切事情不闻不问。周琪毕竟是女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大事不想太马虎草率,于是,她一个人在家收拾一间「蜗居」,尽可能使它充满温馨情致。
周琪于是拜托王沪宁上街去采购一些最简单的日用品,比如毛巾、肥皂、床单、毛巾被、枕巾等等,另外还特意加上了「一束鲜花」,本来,这一切都应该是王沪宁主动考虑才对,但周琪理解自己执着于学术的年轻丈夫的追求,便自己尽可能主动一些。她怕王沪宁忘了,便随手拿起桌上的一张纸,在上面一一记下来,连同采购所需要的钱,一起交到王沪宁手里。
王沪宁高高兴兴上街了,等到傍晚,已经做好晚饭多时的周琪才等回了王沪宁。只见王沪宁满头大汗,怀抱一大堆书,气喘吁吁地回来了,而周琪让他买的结婚用品,他一件也没买。
婚后,一切都很顺利,王沪宁和周琪说是夫妻,不如说是同仁。两人为了学术事业而没要孩子。
周琪事业上也很成功。她独着、合着或主编了8部书,发表学术论文42篇,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15篇文章,翻译(独译或合译)9部著作,学术成功共计600万字以上。
在1996年王沪宁到北京任职后一年,正式和周琪秘密协议离婚。据说周琪不愿离开上海,但其中真正缘由,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有人说是姜丰当了第三者,但这与事实不符。
《新纪元》书中介绍,王沪宁早年的出名,与他辅导复旦大学1993年获得第一届国际(中文)大专辩论会冠军有关。谈到王沪宁负责的国际辩论赛,很多人会想到姜丰,那个因为这场辩论而出名的复旦大学中文系才女。姜丰后来调到中央电视台,并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留学期间与一英国人结婚。等到了2012年薄熙来落马后,法庭公布的徐明行贿薄熙来的法国豪宅,当初就是姜丰替薄熙来打理的。
有人说「姜丰暗恋王沪宁」,这从她写的〈王沪宁反对王沪宁〉中看出来。也有复旦校友说,在姜丰因「一辩」成名后开始向王沪宁公开表达爱意时,王的婚姻也正处于崩溃边缘,他与他的同龄妻子周琪的关系已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曾被传暗恋王沪宁的前中央电视台女主持姜丰。
王沪宁早年的出名,与他辅导复旦大学1993年获得第一届国际大专辩论会冠军有关。姜丰又因参赛这场辩论而出名。 (新纪元资料室)
然而,「姜丰暗恋王沪宁,在复旦大学校友看来,注定只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单相思」;「当时还有一种说法是,若是王沪宁跟妻子离婚,很可能会和姜丰走到一起。」
然而两年后,即使王沪宁离婚了,他也没有和姜丰走到一起。
其实,王沪宁当时在复旦所有学子心目中的地位都很高,不光女学生喜欢他,男学生也喜欢他。姜丰写的那篇〈王沪宁反对王沪宁〉,表达的也就是一个学生对老师的敬慕之心,看看蒋昌建在2008年12月对王的回忆〈王沪宁的读与写〉,同样充满了敬佩之心。
王沪宁的第三次婚姻是师生恋。妻子是王沪宁在复旦大学的学生,小他12岁的湖南女孩肖佳灵。
肖佳灵,1967年4月出生,现为复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关系专业完成本科、硕士、博士教育,1997年5月获法学博士学位。
肖佳灵是王沪宁的学生。有人说,王离婚后,肖是众多心仪王的女生之一。有人说,为嫁给王,原本毕业分配回湖南的肖佳灵,特别考研究生回到复旦大学国政系,近水楼台,终于赢得王的欢心。他们于1998年极其秘密地结了婚。
不过,王沪宁在1995年就进入北京,他虽然在上海还保留了住房,但他基本不再上课。肖佳灵回上海读书,更多的应该是为了自己的事业,刚好王沪宁单身,于是,为了事业的肖佳灵嫁给了比自己大一轮的王沪宁。
也有消息说,肖佳灵和王沪宁结婚是如此秘密,圈内人开玩笑说:只有江泽民知道他秘密结婚。这个玩笑是有背景的,因为肖佳灵是复旦大学外交关系博士,也相当有成绩,王沪宁此前已经把她介绍给江泽民,江泽民有些关于美国的事情都有和肖博士探讨。
话说1998年王沪宁和肖佳灵结婚后,仍然一人上海一人北京两地分居。 1998年底肖佳灵前往日本东京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原定一年。可是八个月不到,肖却匆匆返回。原来,肖佳灵到日本后一开始就受到日本情报部门的注意,这种「关怀」又被北京国家安全部获悉,国家安全部高层当时并不知道肖王的关系。
经过调查背景知道后,大为紧张,立即要求肖提前结束博士后研究。据说直到现在国家安全部仍然没有查出日本情报部门如何获得王肖关系的情报。
那些年,王沪宁专注于自己的政治前途而不顾一切,两人聚少离多,夫妻不像夫妻,家不像家,彼此感情逐渐淡漠。
后来,王沪宁和肖佳灵也以秘密协议的方式分道扬镳。他们什么时候离婚的,外界都不知晓。
王沪宁的第四次婚姻是隔代恋。妻子是小他30岁的青岛籍女孩(为保护个人隐私故隐去其姓名)。她原来是中央警卫局服务处的服务员,身材高挑,皮肤白皙,长相出众,性格温柔,与王2014年5月结婚。
有人说,王沪宁清心寡欲、孤身一人,也可能是中央看他一个人过得太寂寞,就让人介绍了服务员给他。王沪宁的第四段婚姻,让妻子在家作全职太太,以免引人议论,不过还是有网友嘲笑说:做官就是为了轮番便利娶美妻泄欲? (Getty Images)
嫁给王沪宁后,王金屋藏娇,让妻子在家作全职太太,以免引起人们议论,不过还是有网友嘲笑说:做官就是为了轮番便利娶美妻泄欲?
周琪
1952年11月生,北京市人,研究员。主要学术专长是国际关系、国际政治、政治制度、思潮和政党,现从事美国政治研究。1980年2月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1980年3至8月在《太原报》报社工作,1980年9月至1983年7月在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86年11月至1988年1月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院学习,1990年1月至1991年9月在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1994年5月至今在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工作。现任研究室副主任,英国研究会理事,上海欧洲学会理事。
主要代表作有:《当代西方社会结构——理论与现状》(独著)、《日益升温的美国反移民情绪》(论文)、《论西方国家的民主和效率的平衡》(论文)、《国际人权保障与美国人权外交》(独著)、《中国外交政策诠释》(独译)等。
个人履历
1997年被评为研究员,1994年5月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调入美国研究所工作
1991-1997年副教授,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西欧研究室主任(1994年调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工作)。
1997年-今研究员。
1992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高校100名优秀副教授。
社会兼职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美关系研究中心资深专家
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
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理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常务理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能源研究中心常务理事
内蒙古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兼职教授
受教育经历
1977年1月-1980年1月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本科生
1980年9月-1983年7月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硕士研究生
1986年11月-1988年1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院波伦亚中心(意大利)学习
2003年9月-2006年1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2008年5月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
语言:
中文:母语
英文:听、说、读、写均流利
曾讲授课程
中国外交(本科,英文)
中国政治和政府制度(本科,英文)
中国政治和经济改革(本科,英文)
美国政府与政治(研究生)
比较政治学理论(研究生)
西欧经济与政治(研究生)
战后西欧各国外交(研究生)
国际政治概论(本科生)
微观经济学(本科和研究生)
宏观经济学(本科和研究生)
研究成果获奖情况:
1.《人权与美国外交政策》,专著(独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获2006年中国社科院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2.《美国的政治腐败与反腐败》,专著(第一作者,与袁征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年版(全院第一部获得社科院科研项目后期资助并进入社科的专著,且获得最高级别的资助),34.8万字。
3.《“美国例外论”与美国外交政策传统》,论文,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获2001年中国社科院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4.《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载《专供信息》2006年3月,4500字。(专供中办)获2006年优秀决策信息对策研究类三等奖。
5.美国前国防部长科恩谈美国外交政策及中美关系》(合写),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领导参阅》,2007年第13期,5000字。(专供中办)获2006年优秀决策信息对策研究类三等奖。
研究成果
专著(共8部):
1.《战后西方四大国外交――英、法、德、意,1945-1988》,主编兼主要作者,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40万字,本人撰写其中17万字。
2.《西方国家社会结构――理论与现状》,独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国家教委青年基金课题),30万字。
3.《人权与外交》,主编,时事出版社2002年版,30万字。并撰写前言(第2-23页);《人权与外交中的理论争论》,(正文第3-44页,与前言页码不重复)。
4.《美国人权外交政策》,独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社科院重点科研项目),43.7万字。
5.《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中国社科院重大科研项目),46.1万字。并撰写导论(第1-33页);第二章美国例外论——美国外交政策的根源(第121-150页);第六章人权观念、理想主义与美国人权外交政策(第329-405页)。
6.《国会与美国外交政策》,主编,上海社科出版社2006年11月版,30万字。并负责撰写《导论》(第1-12页);《国会与美国人权外交政策》(第46-104页)。
7.《美国的政治腐败与反腐败》,与另一作者合著,本人为第一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年内出版(获得社科院科研项目最高级别后期资助,进入社会科学文库),34.8万字。
8.《美国所青年论文集》,副主编,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23万字。
著作中的章节或文章(共8项):
1.《全球化与中国的主权和人权概念》,载《全球化与文明的对话》,北京:三联出版社2003年版,1.5万字。
2.《冷战后美国人权外交的演进》,王缉思主编:《高处不胜利寒――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世界地位》第七章,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210-246页,2.5万字。
3.《中美对美国人权外交的不同看法及其根源》,载刘海平主编:《美国政治学手册精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2.5万字。
4.《英国政府制度》,徐宗士、曹霈霖主编《当代西方政府制度》第一章,上海:复旦大选出版社1992年版,6万字。
5.《后冷战时期的美国人权政策》,载牛军主编:《走向21世纪的中美关系》,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1.5万字。
6.《当代西方阶级与阶级结构理论述评》,载夏征农主编:《当代西方学术思潮论丛》,学林出版社1991年,1.5万字。
7.《战后英国工党理论和政策的变化》,载《当代西方社会主义》,北京:展望出版社,1986年,1.2万字。
8.《战后西方政治学简介》,载《现代国外社会科学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0.6万字。
学术论文(共42篇):
1.《认识共同利益是中美关系发展的关键——中美关系正常化30周年回顾》,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4期。2万字
2.《中美关系60年的回顾与思考》,载《中国对外关系:回顾与思考(1949-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2.4万字
3.《美国对日安全合作政策对中日关系的影响》,载《当代亚太》2009年第2期。2.2万字
4.《奥巴马政府的气候变化政策动向》,载《国际经济评论》2009年第3-4期。0.8万字
5.《和谐世界理念与中美关系》,载《国家级研究学部集刊》第一卷《构建和谐世界: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0.8万字。
6.《布什主义与美国新保守主义》,载《美国研究》2007年第2期。2万字
7.《西方学者对腐败的理论研究》,载《美国研究》2005年第4期。1.5万字
8.《美国的政治腐败与反腐败》,载《美国研究》2004年第3期。2万字
9.“Conflicts over Human Right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Human Rights Quarterly,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3. 约1.5万字。
10.《人权――冷战后国际关系中的重要议题》,载《国际经济评论》,2002年第7-8期。0.8万字
11.《“美国例外”论与美国外交政策传统》,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1.5万字
12.“Different Views between Americans and Chinese on American Human Rights Policy,”China Studies,No.6,2000. 约2.5万字。
13.《美国对国际人权条约政策的变化及其缘由》,载《美国研究》2000年第1期。1.8万字
14.《中美对美国人权外交的不同看法及其根源》,载《太平洋学报》,1999年第1期。1.5万字
15.《人权外交中的理论问题》,载《欧洲》,1999年第1期。2万字。
16.《美国人权外交及其有关争论》,载《美国研究》,1998年第1期。1.5万字。
17.《社会阶级研究中值得注意的新问题》,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8年第1期。1万字
18.《日益增长的美国反移民情绪》,载《美国研究》,1997年第1期。1万字
19.《美国的上层阶级》,载《美国研究》,1996年第2期。1万字
20.《冷战后的中美关系现状——共同利益与冲突》,载《美国研究》,1995年第4期。1万字
21.《从1995年美国国内事件观察其今日政治》,载《太平洋学报》,1995年第2期。1.5万字
22.《民主与效率之间的平衡――西方国家政治制度中的进退两难》,载《欧洲》,1995年第4期。1.5万字
23.《美国对当代西方民主的重大贡献》,载《美国研究》,1994年第4期。1.5万字
24.《战后英美特殊关系的演变》,载《美国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0.8万字
25.《关于中间阶级的理论问题》,载《欧洲》,1994年第4期。0.8万字
26.《当代西方国家工人阶级的构成及特点》,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4年第4期。0.8万字
27.《工人阶级的内部差异对其运动对影响》,载《国际工运》,1994年第3期。0.8万字
28.《欧美国家对工业关系对干预》,载《欧洲》,1993年第3期。0.8万字
29.《西方国家政府对工业关系的干预》,载《国际工运》1993年第8期。1万字
30.《联邦德国的重新统一政策》,载《西欧研究》,1990年第4期。1万字
31.《“管理革命”论分析》,载《上海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0.6万字
32.《意大利的世俗化与政治变迁》,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0年第4期。0.8万字
33.《萨尔托里的政党制分类方法》,载《国外政治科学》,1989年第4期。0.8万字
34.《法国政府的总统地位》,载《西欧研究》,1988年第5期。0.6万字
35.《英国政府体制中权力结构变化对趋向》,载《西欧研究》,1987年第2期。0.8万字
36.《战后美国保守主义思潮分析》,载《政治学研究》,1987年第4期。0.8万字
37.《凯恩斯主义对英国工党“社会民主主义”的冲击》,载《西欧研究》1985年第4期。0.8万字
38.《社会民主主义和欧洲共产主义的理论比较》,载《政治学研究》,1985年第3期。0.8万字
39.《从马克思主义看爱尔兰民族主义问题》,载《世界民族研究》,1985年第2期。0.8万字
40.《国家在经济上的双重作用》,载《上海社会科学》,1984年第4期,0.5万字。
41.《社会民主主义对英国工党国有化政策的影响》,载《世界经济文汇》,1984年第4期。0.6万字
42.《冷战时期的美国对外经济援助》,载《复旦美国研究》,2009年第2期。2万字
社科院《要报》类文章(共15篇):
1.《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席兰普顿谈美中关系的前景和美中首脑会谈可能取得对成果》,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信息专报》,第88期,1997年10月19日。4000字
2.《日本众议员远滕乙彦谈对中日两国合作、安全保障和“中国威胁论“对看法》,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信息专报》,第33期,1998年4月16日。4000字
3.《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载《专供信息》2006年3月。4500字
4.《美国的亚太战略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载《领导参阅》,2006年第20期。4500字
5.《当前美国对朝核问题的立场动向》,载《院信息专报》,2006年6月27日。4500字
6.《亚太地区的中、日、美关系》,载《院信息专报》,2006年11月。3000字
7.《美国近年来对政治骚乱的处理》(与何兴强合写),载《要报》2008年5月,4000字。
8.《美国前国防部长科恩谈美国外交政策及中美关系》(合写),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领导参阅》,2007年第13期。5000字
9.《西方关于政治腐败的理论》,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专题研究报告之十一,2007年9月。7600字。
10.《美国行政部门腐败案例》,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专题报告之十六,2007年10月。32000字被《中国经贸导报》2007年第23期转载。
11.《美国国会腐败案例》,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专题报告之十六,2007年10月。20000字被《中国经贸导报》2007年第24期转载
12.《影响未来世界力量对比的若干因素》,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2007年12月。8000字
13.《前东亚事务助理国务卿谢淑丽谈与中国有关的四个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信息专报》,2009年6月25日。3000字
14.《美国朝鲜问题代表团谈朝核和其他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信息专报》,2009年2月。4000字
15.交社科院纪检组《关于美国反腐败机制的报告》。6万字
译著(共8本):
1.弗朗西斯•福山:《美国处在十字路口》(独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6万字。
2.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主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翻译其中5.8万字,全书统稿。
3.赵全胜:《对中国外交政策的诠释――宏-微观方法的关联》(独译),台北:越旦出版1999年版,20万字。
4. W.F.汉里德、G.P.奥顿:《西德、法国和英国的外交政策》(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其中4万字。
5.格林斯坦、波尔斯比编:《美国政治学手册精选》(合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96年版,其中10万字。
6.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合译),商务出版社2000年版,校对全书。威廉•帕.克拉默:《理念与公正》(合译),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2万字。
7.《布莱克维尔百科全书•政治学卷》(合译),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5万字。
8. 詹姆斯•A.古尔德、文森特•V.瑟斯比:《现代政治思想》(合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其中4.1万字。
译文(共12篇):
1. 傅利民(Charles Freeman):《对中美关系的展望》,载《美国研究》2009年第1期。(与李枏合译)。6000字
2.《萨谬尔•亨廷顿9•11之后谈文明的冲突》:哈佛燕京学社主编:《全球化与文明对话》,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15-125页,8000字
3.弗朗西斯•福山《布什主义影响下的美国外交政策》,载《美国研究》2008年第1期,5000字
4.彼得•海斯•格里斯等:《政治取向与美国对华政策》(合译),载《美国研究》2008年第3期。2万字
5.《计算机模拟与联合国投票预测》,载《国外政治学》,1986年第4期。8000字
6.《政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发展》,载《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译丛》,1984年第9期。3000字
7.《西方哲学中的人道主义》,载《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译丛》,1983年第5期。6000字
8.《异化对未来》,载《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译丛》,1983年第9期。6000字
9.《“大陆”哲学中的人道主义》,载《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译丛》,1983年第9期。3000字
10.《充分利用我们的文化遗产》,载《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译丛》,1983年第7期。6000字
11.《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对理论和实践》,载《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译丛》,1984年第4期。6000字
12.《对外政策行为对心理学基础》,载《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译丛》,1984年第12期。6000字
13.《时间的哲学概念》,载《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译丛》,1985年第6期。6000字
其他作品
在其他各类杂志上发表了100多篇书评、专栏文章、时评及考察报告等各类文章,以下为部分。
《希拉里访华谈“绿色”奠定战略关系新基础》,载《法制日报》,2009年2月20日,第9页。
《美国贸易政策将发生变化吗?》,载《国际贸易论坛》,2009年春季号,第41-44页。
《危机正在改变美国的经济地理》,载《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5月6日,第A13页。
《中国外交改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载《外交评论》,2009年第期,第13-17页。5000字
《亨廷顿与福山的分歧:文化与国际政治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8月13日。5000字
《中美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面临历史新机遇》,载《中国石油经济》,2009年第7期。3500字
《萨缪尔•亨廷顿的去世》,载《财经》杂志,2009年1月25日。2000字
“New Approach Expected to Benefit Everybody,” China Daily, May11-17,2009, p.2.
《气候变化奥巴马要玩儿真的》,载《环球时报》,2009年4月20日。3000字。
《新泽西敲响警钟》,载《人民日报》2009年8月6日13版。2000字。
《危机正在改变美国的经济地理》,载《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5月6日。3500字
《奥巴马的能源政策》,载《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6月23日,第A13页。3500字
《从历史中概括中的新观点——评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书评)载《美国研究》1998年第3期,6000字。
《观察美国中期选举有感》,载《世界知识》1995年第1期,4500字。
《“拯救加州”还是“毁灭加州”――围绕美国加州187法案展开对争论》,载《世界知识》1995年第3期,3500字。
《冷战后的中美关系现状――共同利益与争执》,载《东方》1995年第6期,8000字。
《移民与反移民:当今世界新的冲突热点》,载《东方》1996年第1期,8000字。
《美国移民:老话题,新争论》,载《世界知识》1996年第22期(11月16日),4500字。
《中美关系走势预测》,载《大地》1997年第3期,6000字。
“China and the Global Powers,”China Currents, Volume 8 Number 1, January-March 1997 (A Philippine Quarterly on China Concerns).
《走向21世纪对中美关系》,载《中外管理导报》1997年第3期,4500字。
《王侯将相宁有“种”――美国的家族现象》,载《世界知识》1998年第5期(3月1日),4500字。
《两代布什有多像?》,载《中国新闻周刊》2001年第1期,4500字。
《里根的政治遗产》,载《中国新闻周刊》,2004年21期(6月14日),4500字。
《布什第二任期能否带来美国保护主义新政》,载《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5期(1月31日),4500字。
《福山对“布什主义”及其“新保守主义”理念的抨击》,载《院报》2006年3月,3500字。
《意识形态与美国的外交政策》,载《中国社科院院报》,2006年8月22日,3500字。
《西方政治腐败理论提供的一些启示》,载《民主与科学》杂志2006年2期,5500字。
《“新保”衰落,“布什主义”落困》,载《世界知识》,2007年第2期(1月16日),5500字。
《全球化下的中美关系》,载《观察与思考》,2007年第10期,2200字。
《美国贸易政策中的政治》,载《世界知识》2008年第17期,4500字。
《美国经济的近期演变》,载《华夏时报》,2008年5月17-23日,4000字。
《美国新总统的外交及对华政策展望》,载《中国评论》,2008年12月号,6000字。
《美国的对日政策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载中共中央党校《学习与思考》,2008年第12期,5000字。
《中国人为什么对主权如此敏感》,载《中国新闻周刊》2004年40期(11月1日)。
《亨廷顿VS福山,民主化是否是西方化》,载《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15期(4月25日)。
《从美国的历史来解读“先发制人”》,载《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26期(7月18日)。
《布什坚持单边主义的背后信念》,载《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29期(8月8日)。
《美国会放弃意识形态的斗争吗?》,载《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36期(9月26日)。
《如何解读美国“矛盾”的对华政策》,载《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1期(1月2日)。
《美国外交的内部制衡》,载《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第10期(3月20日)。
《福山对“布什主义”的深刻反思》,载《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13期(4月10日)。
《美国人怎样反腐败》,载《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17期(5月15日)。
《从解决“利益冲突”着手反腐败》,载《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20期(6月5日)。
《美向朝、伊兜售“利比亚模式”》,载《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22期(6月19日)。
《美学者研究中国的方法正在改变》,载《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26期(7月17日)。
《美国的困惑:对外援助有效吗?》,载《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31期(8月21日)。
《美国军援的与时俱进》,载《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34期(9月11日)。
《美国在黎以战争中得到了什么?》,载《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35期(9月18日)。
《美国的“公民宗教”与自由精神》,载《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37期(10月18日)。
《中期选举后布什还能做什么》,载《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40期(11月16日)。
《美国内外政策重大变化在所难免》,载《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43期(11月20日)。
《走向衰落的新保守主义》,载《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47期(12月18日)。
《正被能源改变的世界格局》,载《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10期(3月26日)。
《美学界精英提出美国新战略》,载《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12期(4月9日)。
《中国改变国际形象从亚洲金融危机开始》,载《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19期(6月20日)。
《中国负责任大国之路》,载《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39期(10月29日)。
《美国“失算”伊朗问题》,载《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27期(7月30日)。
《哈佛草坪的与人为本》,载《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第3期(1月21日)。
《中国为什么要负起国际责任》,载《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第12期(4月7日)。
《美国人情愿为民主付出的代价》,载《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24期(6月26日)。
《未来美国外交政策的变与不变》,载《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43期(11月24日)。
《奥巴马气候变化政策的含义》,载《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第4期(2月9日)。
《美国将重提人权外交》,载《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第8期(3月9日)。
《住房与幸福指数》,载《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18期。
《美国高校如何防止抄袭》,载《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25期。
《金融危机殃及民主》,载《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32期。
(以上《中国新闻周刊》专栏文章均为2000字)
《萨缪尔•亨廷顿的去世》,载《财经》,2009年1月25日,2000字
《中美和解30周年看中美关系》,载《财经》,2002年第4期,6000字。
《美国大选结果不会改变对华“接触”战略》,载《财经》,2000年11月号,3500字。
《大选僵局会改变美国吗?》,载《财经》,2001年12月号,4500字。
《2004年美国大选的进程》,载《财经》,2004年11月,6000字。
《第二次海湾战争带来什么?》,载《财经》,2003年第7期,8000字。
《9•11惊变世界新秩序》,载《财经》第45期,2001年10月20日,8000字。
《美国:新敌人和新世界观》,载《财经》第46期,2001年10月号,8000字。
《战争!然后呢?》,载《财经》第47期,2001年11月5日,8000字。
《俄罗斯对西方的新接近》,载《财经》第48期,2001年25日,8000字。
《阿富汗战争还没有结束》,载《财经》第49期,2001年12月5日,8000字。
《商业利益奏响修复关系主旋――析美国大选后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因素》,载《中国经营报》,1996年12月10日,4500字。
《前景看好,矛盾犹在――谈美国大选后的中美经贸关系》,载《福建日报》,1997年1月22日,3000字。
《一场势均力敌对较量――英国大选竞争激烈、胜负难料》,载《解放日报》1992年4月8日,3000字。
《英国大选程序及政府组成》,载《解放日报》1992年4月8日,1500字。
《布什当政后对美中关系》,载《香港大公报》2000年1月18日,3500字。
《美国的选举制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载《晨报》2000年11月28日,6000字。
《从美舆论主流变化看中美关系》,载《解放军报》1998年6月24日,3000字。
《1994年美国中期选举巡视》,载《美国研究》,1995年第2期,0.8万字。
《西欧人对文明》,载《工人日报》,1989年7月19日,2000字。
《共产主义在意大利的吸引力》,载《工人日报》,1989年3月22日,2000字。
《柏林墙两边》,载《工人日报》,1989年4月15日,2000字。
《钟表王国对瑞士人――严谨、守时、讲求效率》,载《世界经济导报》,1989年3月13日,2000字。
《世俗化与非世俗化,意大利与波兰对对比》(上),载《世界经济导报》1988年6月20日,2000字。
《在西方国家意大利衰落的宗教文化为何在社会主义波兰延续下来?――世俗化与非世俗化》(下),《世界经济导报》,1988年6月27日,2000字。
《中国移民在西欧的形象》,载《世界经济导报》,1988年11月28日,2000字。
《现代意大利民族特性的启示》,载《世界经济导报》,1988年8月29日,2000字。
《欧洲人的欧洲意识与民族感》,载《世界经济导报》,1988年7月18日,2000字。
目前主持的研究课题:
《中美对外决策比较》,福特基金会项目,已完成一半初稿。
《美国的能源政策及其全球战略》,中国社科院重大科研项目,进行中。
《美国的对外援助政策》,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国家教育部重点科研基地项目,进行中。
周琪成果统计:
独著、合著或主编:8部;
学术论文:42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类文章:15篇;
译著(独译或合译):9部;
译文:13篇。
学术成果共600万字以上
另有书评、时评、专栏文章等10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