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美国方面声称:“3月14日,美国参议院两党一致通过一项决议,正式承认,所谓的“麦克马洪线”是中印边界,并声称印度侵占的藏南地区,是所谓的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美国议员还进一步挑衅性的宣称,“美国支持印度,进一步加强美印关系,推动实现美澳日印四方所倡议”。
麦克马洪线
麦克马洪线(英语:McMahon Line)是英国探险家为印度测量时于英属印度和西藏边境划的一条分界线。该线以英国外交官亨利·麦克马洪爵士命名,因为他曾于1914年主持了西姆拉会议。其走向起自不丹和西藏交界处,大致沿分水岭和山脊线至云南独龙江东南的伊素拉希山口,将传统上被认为属于藏区、约9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划给印度和缅甸。
1914年3月西姆拉会议进行期间,英属印度外务秘书麦克马洪在德里和西藏噶厦代表秘密换文,约定若英国可促使新成立不久的中华民国政府准许西藏独立,条件是西藏将认可形同割让部分西藏土地的麦克马洪线,此即《西姆拉条约》。会议的中方代表陈贻范在此条约草案上签名,但也声明正式签约需获中央授权,后来袁世凯政府电令陈贻范取消“草签”,既然中国不承认麦克马洪线,因此当时英国政府承认西姆拉会议没有产生中国作为缔约方的协定,藏方签约虽然是正式的,却因为中国没有接受让西藏独立的《西姆拉条约》,亦对麦克马洪线存在争议。
麦克马洪线并不是一条画在分水岭上的边界线,全线有7处被河流穿越,为中国与印度、缅甸的关系留下后患,由于各国对麦克马洪线的理解不一,造成多次冲突,例如中缅之间产生独龙江归属之争,中印之间产生克节朗河流域归属之争,以及中印缅三国交界是位于底福山口,还是塔庐山口之争。总体而言,印度、缅甸都认为麦克马洪线是既定的历史疆界,但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政权都不承认其法律效力。
藏南面积的官方说法是9万平方公里,卫图测量,藏南印方控制区合计6.8万平方公里,其中麦线以南6.7万,麦线以北约0.09万;加上仍交叉巡逻的五块主要区域,以及印度认为在麦线以南的朗久和南伊曲河谷,一共涉及争议面积6.95万平方公里(不考虑分水岭或麦线以北印方的其他主张)。实控线上具体的每一块争议区见专栏各贴。
藏南印占区的讨论之后再开另一文。这里主要是讨论实控线上的争议。
浙江省,简称“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东部的一个沿海省份,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北邻上海市、江苏省、西依安徽省、江西省、南接福建省,陆域面积10.5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1%,是中国面积较小的省份之一
台湾(在繁体中“臺”亦作俗字“台”;排湾语:Taivang;台湾话:Tâi-oân,台罗:Tâi-uân;客家话:Thòi-vàn),西方世界亦称福尔摩沙(葡萄牙语:Formosa),是位于东亚、太平洋西北侧的岛屿,地处琉球群岛与菲律宾群岛之间,西隔台湾海峡与中国大陆相望,海峡距离约130千米,周围海域从3点钟方向以顺时钟排序分别为太平洋(菲律宾海)、巴士海峡、南海、台湾海峡、东海。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
历史
麦克马洪线以南的达旺是一个商业重镇,19世纪时为西藏噶厦政府所控制。为了确保商业利益,已经控制西藏周围所有地区的英国与清朝及西藏政府签订多个条约,确保开放通商。1907年英俄协约中,为了平衡利益,避免冲突,英俄规定关于西藏的事务两国都必须通过中国政府进行协商。1910至1912年,清朝与西藏关系恶化,清军攻入并占领西藏,十三世达赖喇嘛流亡印度。清廷将西藏由理藩院转为内务府管辖。这一事件,以及随后的辛亥革命和清朝覆灭,使得英国担心失去这一商业重镇。1913年,西藏政府驱逐原清廷官吏和驻藏清军,十三世达赖回到拉萨并宣布西藏完全独立,西藏局势进一步复杂化。
1913年10月,西藏噶厦、英印政府和中华民国北洋政府的代表在西姆拉举行三方会谈。西藏的立场是要求承认和保证其完全完整的独立地位,中华民国政府坚持西藏是中华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国则以划分外藏和内藏的方案进行调和,并据此达成一个三方协议草案,草案地图中同时画出内藏与外藏及西藏与中国其他地方的边界,并未画出西藏与英属印度的边界,这些标绘在麦克马洪爵士提供的地图上界线笼统地被称为麦克马洪线。
现在所称的麦克马洪线,是特指从依索拉希山口伸向不丹的一段,西姆拉会议上没有只言片语讨论过它,它只是出现在英国保存的地图上,而西藏政府和中华民国政府应该保留的原件地图至今不知所踪,因此中华民国政府对麦克马洪线的态度是一个迷,但是从许多声明宣言中可见,中华民国是不知道有这样一条中印边界线的。对于《西姆拉条约》,是英国政府背弃自己在英俄条约中承诺的义务,非法与西藏政府代表签订的,中华民国政府始终坚决拒绝承认。[6]
英国政府在1914年后就不提麦克马洪线,但是1935年植物学家F·金敦·沃德在西藏被捕事件导致英国政策变化。沃德未经拉萨政府批准由达旺进入西藏,藏方逮捕了他,并向当时访问拉萨的驻锡金政务官弗雷德里克·威廉姆森抗议,沃德则称西藏在达旺的宗本允许他入境。英属印度外事秘书欧拉夫‧卡罗因此下令搜集关于边界的档案,重新发现了当年英藏同意的麦克马洪线。卡罗要求接替威廉姆森(在任上去世)的巴蒂上尉确认沃德是否越过地图上的红线(指麦克马洪线)进入西藏,藏方则称红线并未改变,沃德远远越界。[7][5]
直至1947年印度独立以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边境问题一直都是悬而未决。
现状
1959年11月7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麦克马洪线西藏段称为实际控制线。时至今日,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拒绝承认麦克马洪线,但仍同意以此线为临时边界,要求印度巡逻队不可越过,中国巡逻队也不越过。中印两国自1962年战后的一系列争端,都与对麦克马洪线不同认识有关,因此麦克马洪线西藏段亟待双方共同勘定。
由于印度政府强烈要求全部争议地区,结果由于这条边界引致1962年的中印边界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兵占领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地区,印度虽得到美国及苏联的支持,仍然战败。中华人民共和国虽然在战争中胜出,却单方面撤退到战争前的控制线,表示希望印度承认主权争议并与中方开展边界谈判,以山峰的连线作为勘界标准,试图重新划界。但由于印度认定麦克马洪线就是申索藏南地区的合法依据,因此再度占领藏南。使印度得以继续控制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地区。
1987年印度国会通过法令,正式将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中印争议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称之为藏南)和印缅边界一些地区合并建立阿鲁纳恰尔邦,中印争议地区的面积占该邦总面积的80%。目前,印度已有30万的移民屯居在这个争议的边境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后如果再提出边界问题,如何处理这些移民将有颇大困难。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缅甸的边界线北段,属于麦克马洪线向东的延伸,其论据是这段边界与麦克马洪线同属于英国殖民当局单方面制订的、沿分水岭和山脊线划定的边界,传统上被认为的中国领土包括今缅甸北部的野人山地区。1941年6月18日,重庆国民政府与英国政府达成协议,双方以麦克马洪线走向为基础另行划定滇缅路南段中缅边界。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延续中华民国政府的立场,将中英1941年条约线订为中缅边界,称之为习惯边界。今日中印实际控制线与此线走向比较相近,但并不重合,时常因为势力的变化而往前或后退。
麦克马洪线经过许多高寒、偏僻地带,这些地方中印双方都没有驻军,而是派遣巡逻队定期交替巡逻。在一些双方都巡逻到的过渡地带,中印军队都会试图留下标记以宣示主权。虽然双方均尊重实际控制线并建立沟通制度,但由修路或军队巡逻而引起的边境对峙和冲突也时有发生。
美国下一步就是西藏独立和新疆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