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国殃民的“浮夸风”又出现了。
“浮夸风”是1958-1960年间大跃进时期的产物。当年,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盲目攀比等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在全民教育普及,人人讲科学,讲市场规律、自然规律的今天,我原以为当年那种“肥猪赛大象”的旷世奇闻不会再出现,没想到如今却又有卷土重来的趋势。
日前,媒体报道了两则令人震惊的新闻。
2月19日,《半月谈》发文痛批一些地方的农业试验田测产造假现象。半月谈在文章中,某些地方的水稻亩产今天达到1200公斤,明天其他地方也许就能突破1300公斤,高产数据你追我赶,各种“记录”不断刷新。
为什么数据能够不断刷新?真的是这些地方下功夫了,用心做事了?通过半月谈的进一步报道,我们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这一切居然都是假的!
有些地方刻意扩大水稻种植间距,在水稻收获前,再悄悄把种在其他地方的同一个品种移植到事先预留好的间距中间去。
有的则是浑水摸鱼,比如提前把水稻藏在附近,等到现场检测场面比较杂乱时,将事先准备的水稻混入测产的稻谷中去。
有的则是丧心病狂,为了实现高产出完全不顾投入成本,比如大量使用化肥、增产剂,安排大量技术人员精细管理。
有的则空手套白狼,直接玩起了文字游戏,比如直接把秸秆和叶子都算在稻谷实际产量内。
为何各地总是盯着水稻不放?说得好听点是“浮夸风”,说得难听点就是为了利益无所不用其极。
毕竟,一旦数据上的产量上去了,那相关企业就可以推销自己的产品了,顺便套取各种补贴资助;而专家们则可以因此收获各种赞誉和大奖,再拿到高额的咨询费,可谓名利双收;某些政府部门和人员则可以将这些当成政绩,以实现政治上的进步。
同一天,《新京报》报道了甘肃通渭县政府召开会议有组织地主导弄虚作假一事。
日前,自然资源部公开通报了这起典型案例。原来,为了确保耕地保有量不低于耕地保护目标任务,去年12月,甘肃通渭县政府召开会议有组织地主导弄虚作假,将林地错误调查为耕地,涉及面积8900亩。
良田好土变成了建设用地,寸草不生的地方却是基本农田,堂堂一个县的县政府居然公开造假、带头造假,这胆子不是一般的大!
善良的人就是都有人性,邪恶的人千奇百怪。
为了所谓的面子,不顾里子;为了一己之私,公然弄虚作假。
半月谈在文章中还说到“科研手段怎成政绩工程”,个人觉得说得很有道理,但这句话只触碰到表象,没有深入内里,因为在现实中,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东西,都正在慢慢演变成某些人的政绩工程。
2021年4月,央视曝光了洛南县扶贫造假一事。
2020年2月,国家级贫困县陕西洛南县扶贫攻坚取得成就,率先摘除了贫困县的帽子。而回过头来看洛南县为了摘掉这顶帽子所使用的手段,令人震惊。
为了迎接上级验收检查,当地将五保户集中安置点匆忙修缮完毕,安装的水管全是摆设。等到洛南县摘帽脱贫后,五保户的生活却无人问津。
本来饮水安全是脱贫攻坚的基本底线,结果当地村民家里的水龙头全部都是摆设,竟然出不来水。
面对央视记者的质疑,当地不仅没有意识到问题和错误,反而反问记者“谁是你亲戚”?洛南县水利局工作人员更是直接抢夺记者手机。
更有意思的是,当地的一位领导竟然曾为此去北京领奖。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浮夸风”案例,尤其需要我们警惕和重视,因为它暴露出了太多问题。
首先,浮夸风一旦在社会上形成风气,那各级组织的公信力将会受到很大影响。
因为大家都知道,弄虚作假已经公开化了,会导致什么后果。可正是大家知道、你知道、我知道、社会知道,但就是某些领导不知道,也许是明明知道,却还要假装不知道。长此以往,当这种不良风气成为常态,影响到的是党和国家的形象,甚至衍生出各种社会问题。
其次,这种不良风气很容易导致上层制定政策偏航。
通常情况下,国家政策的制定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调查研究,另一个是专家论证,其中调查研究占据重要作用。
可现实生活中,有些调查研究的结果已经严重偏离实际情况,要么是坐在办公室里凭空臆想出来的,要么来自所谓的“第三方”,要么就是草草应付了事。殊不知,调查结果出现偏差,弄虚作假,对政策的制定是非常致命的。
最后,很容易产生各种不良社会矛盾与问题。
弄虚作假和浮夸风很容易使政策制定者产生误解,因此导致各级决策者在制定政策时判断失误,非但没有让群众获得应有的便利和利益,反而会引起群众的反感,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之前洛南县在脱贫攻坚中的弄虚作假就是最好的例子。
才吃两顿饱饭就不知道自己姓啥了,这是万万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