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有关中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新闻增多,多家中外媒体分析习近平、李克强存在权力之争,因为两人近期在清零政策以及经济政策上释放了不同信号。也有媒体分析,习李之争的证据并不充分,只是在经济出现困难之际,习近平把李克强推到了前台。
在李克强过去担任总理的大部分时间里,习近平掌控了传统上总理的大部分经济权力,但最近的诸多迹象表明李克强的权力突然扩大,并试图回调部分之前习近平推出的政策,包括取消打压大科技等创新部门的举措。
台湾《联合报》的资深记者李春撰文分析说,李克强近期的十万人稳经济会议是难得一见、且背景特殊,反映出中国大陆出现了罕见的“两大困难、两条道路”之争。
顶级杂志《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最新分析文章说,习李之争的证据并不充分,习近平在党内的权力仍然是遥遥领先,只是在面临经济下滑压力时,他把李克强推到了前台。
大多数分析都认为,习近平有望在秋季的20大上赢得破纪录的第三任期,而李克强已准备年内卸任。
中共高层出现“两个司令部”?“两条道路”?
中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月25日在中国召开稳经济电视电话会议,要求10万名全国大小各级官员参加。
在大会上,李克强承认,今年3、4月以来,一些经济指标明显走低,在某些方面比2020年疫情严重冲击时还大。他要求对刺激经济措施要又多又快——比如要求各地5月底前要出台实施细则;要求各地在助企纾困上政策能出尽出。
同时,李克强还要求各省自己想办法在财政上自保、中央不会给地方兜底,不会再多拨财政款。
“很多中小微企业已经到了最困难的地步,实际上到了存亡的关头。”他说,“我们应该承认现实,疫情对居民收入带来比较严重的冲击。”
国务院在会议前一天推出了一个33项措施,希望使经济回到正轨。但在大会后,中国股市、债市与汇市仍不见乐观迹象。
李春撰文分析说,十万人稳经济会议是难得一见且背景特殊,反映出中国大陆出现了罕见的“两大困难、两条道路”之争。
所谓两大困难,首先是经济困难,危机四伏,中国大陆经济今年步入“改革开放40年来最困难的一年”;再就是疫情,上海封了两个月没有真正解封,北京正进入名义上不是、实则类似的封城。
在两大困难之下,上海人开始实施“软抵抗”、“自动解封”;北京则是出现北大、师大、中国政法大学陆续发生的学生抗争行动,其它地方也出现民众对无休无止的封控和粗暴执法的反弹,于是传闻中共高层出现“两个司令部”、“两条道路”之说,其中一个司令部就叫国务院,其要走的道路叫“稳住经济大盘”。
经济学人:习近平仍然非常有影响力
顶级杂志《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最新文章看法则不同。
文章说,党内分裂和高层反对习近平的消息还不够份量,但在20大之前值得关注。不过,到目前为止,还不能表明对习近平的第三任期来说,存在任何真正的阻碍。
文章说,可以肯定的是,因为清零政策导致了广泛封城和对经济的巨大破坏,这些正在给习近平造成政治压力。即使在中国国内严控的社交媒体上,公众对政府处理这一流行病的不满情绪也正在增加。
习近平这些年在党内和精英中也树了不少“敌人”。他的反腐运动扫除了400万名大小官员,包括约400名副部长或以上级别的官员。许多知识分子对习近平收紧意识形态控制和压制异议的做法也表示不满。
近来传闻集中在中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家媒体中大幅露面、发表对商界的热情讲话以及他对中国经济的直率言论。但是《经济学人》写道,不过,习李之争的证据并不充分,习近平仍然非常有影响力。
文章说,中共国家媒体仍然对习近平总书记以及与他密切相关的政策津津乐道,如清零政策。5月24日,中共国家媒体开始连续报导习近平过去十年在全国各地的行程,进行大加吹捧。
长期跟踪中共宣传的香港学术机构“中国媒体项目”表示,习近平偶尔不出现在党的主要喉舌《人民日报》的头版,跟过去的历史趋势是吻合的。
“在中国经济面临巨大压力的时候,比如说现在这个时候,习近平把其他人推到前台是很正常的。”《经济学人》说。
不过,习近平上任十年后,在其铁腕治理下,能洞察中共内部信息的传播渠道越来越少。自大流行病开始以来,习近平还没有与任何七国集团的领导人进行过面对面的会谈,他已经25个月没有离开中国。
分析:中共内部分裂 习李同台不同心
时政评论员李林一认为,目前来看,中共内部存在分裂,虽然习、李表面上仍在同台维持局面。从一些细节来看,李克强在某些方面是有自己的想法的。比如,最近李克强召开的那个十万人大会,李在会上用了发电量等所谓“李克强指数”来衡量经济,而不是用习及官方所说的那些指数。“李克强指数”在最初李刚刚接手总理时候,李用得较多,后来随着习近平在经济方面权力的增加,就慢慢消声匿迹了。现在李重新使用它,至少说明李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的想法,不愿全盘都跟着习走。
李林一表示,再加上李克强几乎没有在公开场合肯定过习的“动态清零”政策,所以,用“习李同台不同心”来形容两人的关系,可能更为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