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期中共党刊《求是》杂志中,一篇标题为《新发展阶段经济工作怎么干?》、署名“张晓朴”的文章引起关注,改文章的副标题是“习近平同志在河北、福建的经济工作实践与启示”。
文章之所以引起关注,一方面是因为作者的身份。张晓朴是中共中央财办一局局长,而中央财办的主任由中共副总理、习近平的经济大总管刘鹤兼任。舆论指出,张晓朴是刘鹤的智囊兼写手,他发表的言论不可能没有刘鹤的影子。
张晓朴的文章讲述了习近平早年的经济施政。文中提到,1992年,沿海开放地区流行“遇到红灯绕道走,遇到黄灯抢着走,遇到绿灯快快走”论调,而时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则提出不同的“论调”,他主张严格按中央要求办事,局部可行但全局不行的事坚决不办。在制定厦门发展规划时,习近平也明确提出搞经济特区,不能照搬香港和新加坡的模式。
张晓朴提到的“灯轮”发源于中共广东官场,时任广东书记汪洋还曾公开称“灯轮”为“解放思想”。而文章表明,习近平早年就否定了“灯论”。可见,汪洋的言论再次遭到中共当局的批评。
有评论指出,汪洋与习近平和其亲信的观点总是不同调。说明中共高层内部分裂。目前来看,至少汪洋、王岐山、李克强等人与习、王沪宁的“党领导经济”的想法有所不同。
另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电力危机引发了中共内部的政治争执,各政府机构和国有企业将危机归咎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倡导的控制电价政策。
在过去几年的年度政府报告中,李克强要求电价在2018年和2019年每年下降10%,2020年下降5%,希望控制工厂的生产成本,但经过今年的电力危机后,习近平最终选择放松电价控制。
文章指出,中国煤炭价格由市场决定,而电价则由中央政府统一监管。因此,在面临全球煤炭价格暴涨时,中国的电力公司无法将更高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这场电力危机引发了中共内部的政治争吵。
另有评论指出,外界怀疑习近平与李克强之间的矛盾加深,因为以往官媒将李克强的言论或活动放在2版,但今年以来的报道都降至3版之后,重要活动报道甚至被降至4版。而且,近年李克强离京考察等消息常常被延迟或被降格报道。另外,李克强总理办公室主任石刚日前退休,这波人事异动也显示李克强在中共政局上已经没有什么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