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三月后,新冠病毒开始井喷式攻陷美国各州。百年不遇的疫情来势凶猛,美国的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措手不及,防护设施捉襟见肘已成常态。据不完全统计数据,公开表示需要获得口罩捐赠的医疗机构便有800多家,而美国大约有6000多所医院。
美国媒体广泛提醒,希望公众外出时佩戴口罩等物品遮盖口鼻,“但是,最好不要购买外科口罩和N95呼吸器,因为这些装置是前线医护人员和紧急救援人员所急需的”,这是英文媒体常说的一句话。
华裔小企业家邱先生居住在加州的洛杉矶地区,拥有一家30名雇员左右的进口公司,主要从中国深圳进口服装和厨具等产品。
三月以来,邱先生“暂时改行”了,领着员工致力于跨洋从深圳采购口罩、手套和防护服等,然后以南加州为中心,捐赠给全美的许多家医院。
他告诉美国之音:“这相当于形势所迫,我进入了另外一个行业。需要重新学习口罩的工艺和质检,怕买到假货……上次就买了一万个假口罩,全报废了。我宁愿亏钱也不去坑人。”
邱先生每天都源源不断地收到美国各地医院的捐赠请求。
公司的发货经理洁尼·朴说,她会根据上网查询的资讯,判断医院的大致规模,确认收货人信息,等等,然后根据自己认定的实际情况,给不同的医院分配适当数字的捐赠物件,“小医院少点,大医院多点。查到一些不实信息时,我们也会拒绝捐赠”。
朴小姐还说:“我们还需要确认货物被送到正确的人手里,不会被用来销售和牟利。”
到目前为止,邱先生已经捐赠给了全美三十多家医院,主要集中在加州和纽约等重灾区;口罩大概20万件,手套10万套,“贵些的防护衣不多,大概几千件。”
三月下旬的一天,邱先生手机短信收到的求助医院所在地,是位于北加州包括帕罗奥图在内的数个城市,路易斯安那州的马雷罗,马里兰州的伍斯特,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德克萨斯州的休斯顿,等等。
这些短信都清楚给出医疗机构的名称、地址、联系人姓名和电话。
感谢的短信也来自各地。洛杉矶附近的一家医院说:“你在做一件救人性命的了不起的事情。我们会亲自来取,请告知地点和时间。”附上的照片是数名身披黑色塑料垃圾袋的医生正在手术台前给病人做手术。
还有人附上一名医生穿着半透明塑料袋的照片:“谢谢你!这是我一名医生朋友在橙县急诊室的照片。不过,请不要传播这张照片。”
邱先生告诉美国之音:“我最初决定要给美国医院捐赠口罩时,在我的社交群里发了一个通知,一名美国女士便主动给我提供了一些医院名单,我就是这么开始的。”
他说, 感觉“美国人非常厚道”,比如,一名德克萨斯州的受捐人士说:“我们没有钱,但是,我愿意飞到洛杉矶来,帮你们一起打包。”
邱先生的捐赠物品都来自中国深圳。由于新冠疫情导致航班减少,决定空运速度及其顺利程度的物流至关重要。
物流代理公司的老板汪小姐,就是邱先生在深圳的固定合作人。她为了支持邱先生这位老客户在美国的捐助行动,以成本价办理邱先生的捐赠货物。
美国之音在北京时间星期二凌晨一点半致电汪小姐时,她还没有下班。
她告诉美国之音:“我们公司帮助邱先生把货物运出去。他大概三月份开始为美国的医院捐赠防护物资。国内疫情结束以后,国外开始蔓延。我们以成本价帮助邱先生把他捐赠到各个医院的医护产品,以最快的速度运到美国。”
汪小姐说,最近国内到国外航班减少,而货物很多,所以出货“非常非常困难”;而且,邮件都是一些救援的物资,口罩,手套,防护服等,都是国外缺的紧急物品,“我们物流堆积的货物越来越多,成本也越来越高,有时需要包机,或者订仓位等等”。
汪小姐说,由于疫情导致的实际航运问题,物流面对的货量是从前的三四倍以上:“我们公司的人员本来就不多,所以困难更大。我们每天需要长时间工作,早上9点上班,半夜三四点才下班。邱先生的货物什么时间走、走什么渠道、如何降低成本,都是我来决定的。比方说,今天到了七万个口罩,他会告诉我,多少发到哪里。因为时区不同,他每天都这样通过社交平台给我发指令。”
汪小姐的流程表显示,正常时期,货物从深圳发到美国,三天就能到,“比方说,今天到货,明天上网,后天就飞美国,三天可签收……现在疫情原因,在我们公司要排队两三天,到美国要七到八天,比过去延误三四天。现在大家都很急,所以邱先生的货最快现在也需要七天”。
邱先生特别提到,他在深圳的一些供货商知道他采购为捐赠之后,主动表示,愿意无偿提供一些货物。
一位张姓老板捐赠了两万只口罩;一位姓蒋的老板通过微信要求捐一万只口罩,表示要“献爱心”。
他们都说,这完全是出于爱心,而不是为了给自己的公司扬名,所以婉拒媒体采访。
有位供货的老板娘听说邱先生在捐赠,当即拍板说:“你用于捐赠的货物我都只收你成本价。”
邱先生说:“我在国内的口罩、手套之类的供应商大约有10多家。他们明白我的用意之后,给我的价格都很低,基本用成本价帮我生产。”
这些鼎力相助的供货商也会要求看到美国医院发来的收条,以便确认邱先生的确在为医院供货。就是说,“尽管他们需要交房租、养家糊口,有生产成本,但是在疫情到来时,愿意让出销售利润,把优质产品让出来帮助美国的医院,”邱先生指出。
疫情之下,全美进入封城状态。邱先生的员工也把工作转移到了家中。
发货经理朴小姐告诉美国之音,由于她负责货物发送,目前家里堆满了公司的捐赠货物:“今天,我们就会捐出6000件口罩给橙县政府,然后由橙县政府分发给当地的医院。我们基本是与附近的县市密切合作,尤其是那些有需要的地方。现在,这个任务让我们非常忙碌。”
朴小姐说,如果捐赠对象是本地的机构,公司就用自己的司机亲自投递,这样可以节省投递成本;而如果在外地太远的话,那就只能通过邮递公司了。
邱先生在陆续给一些医疗机构直接捐赠了一段时间之后,担心继续捐下去的话,资金会扛不住:“我于是想了个办法,找到当地的一些县政府,请他们花钱购买,然后分发到各家医院;我们公司替他们免费采购,这样,我们可以喘口气。现在正开始合作的政府有南加州的河边县和橙县,还有其他一些地方政府也在跟我们联系接洽中。”
“这相当于做义工,投入力量和时间。只要疫情没结束,我还是会继续下去,因为在能力范围之内,”他说。
发货经理朴小姐还指出,美国各级政府有的时候行事太慢,耽误救人性命。她呼吁:“我们期待各级政府能够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流行病期间,政府各部门应该更加接地气,对情况更了解,以便救到更多人。”
邱先生也表示,在与美国政府打交道之后,感觉他们的动作很慢,“民主国家的公务员行事很谨慎,而且公开透明。他们的老板就是老百姓,受到成百万上千万人的监督,而不是听命于一个人,因此不敢轻举妄动。他们如果办事不慎,连饭碗都保不住。因为我此前的捐赠记录反馈非常好,地方政府才敢和我合作。”
“此前,有些地方政府采购到一些不合格的产品,开始不敢相信我。但是,我们捐出去的都是保证质量的产品,获得使用医院很好的评价,我把这些评价分享出去,获得他们的信任,于是才开始合作,”邱先生对美国之音解释。
最近两天,美国福克斯新闻网和《纽约时报》,分别报道了首都华盛顿地区和新泽西地区的在美华人,为美国医院募集和捐赠口罩等防护物资的故事。
邱先生说,“很多华人都在行动”;见到医生们为病人出生入死,“肯定是不忍心看到他们受到伤害”;尽管自己已经陆陆续续为美国医院捐出了数十万美元的物资,但是现在收到医院的请求,仍然会继续救助,绝对不会见死不救。
他说,他因此还跟美国一个地方政府官员开过玩笑:“如果你们再不行动的话,我们就破产了。”
在武汉爆发疫情的时候,邱先生从美国采购防护用品捐给武汉;后来,美国“沦陷”,他便“调转了船头”。
他说:“生活在美国这么好的一个国家里,我们也应该为这个国家做点事情,尤其不能见死不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