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共产党玩弄国人于股掌之间:中美干仗,国人对“小日本”好感飙涨

10月23日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40周年。日本首相安倍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12日在俄罗斯远东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会谈,就协调安倍10月访华已达成共识。日本政府也设想邀请习近平2019年访日,加速推进首脑往来。

10月11日,由中国外文局和日本言论NPO共同发起的2018年“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结果在东京发布。中国民众对日本印象“好”或“相对较好”的比例达到42.2%,自2005年开始调查以来首次超过四成,是1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调查显示,认为“中日关系差”的两国受访者均在半数以下。其中,持这一观点的中国受访者比例从去年的64.2%下降至今年的45.1%,日本受访者更是降至39%,为8年来首次降至40%以下。

分析指出,与美国川普政权发生贸易战是中国接近日本的原因之一。面临经济减速和环境问题的中国也尽量避免与日本等周边国家产生不必要的摩擦。

两国受访者对中日关系的判断 图片来源:日本言论NPO

两国均有七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中日关系很重要”。谈到原因,一半以上的日本受访者表示“日中合作对于亚洲的和平与发展是必要的”。此外也有较多中国受访者认为“两国是重要邻国和贸易伙伴”。

中国受访者对“为什么认为中日关系对中国重要”的意见 图片来源:公众号“人民中国”

与中国受访者对日本好感度持续回升相比,日本受访者对中国持有好印象的比例仅13.1%,不好印象的比例高达86.3%,与去年相差不大。对于当前的中日关系,认为“好”或“比较好”的日本受访者比例仅为7.2%,“不好”或“相对不好”的比例39.0%,较去年下降5.9个百分点。

两国受访者对对方国家的印象 图片来源:日本言论NPO

结果还显示,领土争端、历史问题等在受访者眼中仍是影响双边关系的重要问题,中国受访者中更是有90%以上的人认为“历史问题阻碍中日关系发展”。

日本《每日新闻》11日评论指出,“中国人对日好感度达到13年来最高,日中民众印象改善出现‘温度差’”。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国际出版集团副总裁高岸明说,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受访者对今年中日关系发展,以及对日本的感情变化,与当前中日关系保持改善向好势头较为一致。但中日关系向好的民意基础依然不牢固,敏感问题依然突出。

《日本经济新闻》的文章说,这40年来,从对国际社会影响力的角度来看,中日两国形成鲜明对照。1978年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经济处于崩溃状态。借助经济高速增长步入发达国家行列的日本在1979年之后,通过日元贷款等政府开发援助(ODA)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路线提供支持。

然后日本在1990年代初遭遇经济泡沫破裂,经济萎靡不振,至今仍未能摆脱通货紧缩。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在1990年代之后步入正轨,推动经济快速增长。2010年中国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越日本,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2大经济体,2017年中日的GDP之差扩大至约2.5倍。另一方面,日本在2007年停止了对中国提供日元贷款。

随着经济增长,中国开始把目光投向海外。加速开展海洋战略,与邻国日本产生了对立。中国有时将反日作为释放贫富差距等国内不满的发泄口。

2012年日本政府对钓鱼岛实施国有化后,两国的对立激化,未能举行首脑会谈。2014年借助在北京举行亚太经济合作组合(APEC)峰会之机,安倍晋三与习近平举行了会谈,以此次会谈为转机,最终形成了现在关系改善的趋势。

20171017002497.jpg

中国游客在日本

145372489960332000_a580x330.jpg

《日本经济新闻》文章指出,中日两国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关系无法忽视。2017年中日的贸易总额同比增长9.8%,达2968亿美元。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对象,日本是中国的第2大贸易对象(仅次于美国)。在人员往来层面,2017年访日中国游客达到创历史新高的736万人次。

中日将在两国间推动关系改善。安倍晋三与习近平会谈时指出,“世界第2和第3大经济体有责任共同努力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繁荣”。5月在李克强总理访问日本时强调,“在日中关系重新扬帆起航时,双方有责任把竞争转为协调,从今天开始进入协调的时代。”

中国在面临着经济减速和环境问题等课题的情况下,尽量避免与包括日本在内的周边国家产生不必要的摩擦。与美国川普政权的贸易战也是中国接近日本的原因之一。

中国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认为继续和日本对立下去无法应对美国。于是开始重新构建对日政策。为避免遭到孤立,中国正努力与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周边国家和欧盟(EU)等国建立良好关系。

《日本经济新闻》社评认为,中日这两个亚洲经济大国构建稳定的关系对亚洲和世界有利。双方应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年为契机,逐步建立不受其他国家左右的信赖关系。

在缓和两国的国民感情方面,实现首脑互访十分重要。期待双方今后朝着安倍访华以及习近平主席的首次访日的方向,稳步推进调整。

本文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取自各新闻媒体(本站底部列表),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不允许人身攻击。
Posted in 大陆资讯

1 Comment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