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山评论文章:有“老人干政”传统的中共北戴河休假式会议,过去会在每年7至8月间进行。但在习近平进入党政军一把抓的“总帮主”第三任期后,这个会应该不再存在。江泽民已病亡、一些在世的前常委也因老病而行动不便。特别是胡锦涛在中共二十大闭幕式上被强架出场之后,没有人会想像谁还能干习近平的政。
不过,另一种新的“老人干政”模式似乎在浮现。
习家军黄坤平培植势力计划遇挫传闻 或有其事
6月16日,广州市委书记换人,由广州市长郭永航担任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同时被免广州市委书记的林克庆,已于今年1月升任广东省政协主席。
亲北京的港媒《明报》之前已提前发出独家爆料,指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原来想提携福建老乡兼福建师范大学师弟、现任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建文,来担任广州一哥。结果中组部在征求意见时,广州部分离退休干部直接上书最高层。其中前广州书记林树森写信给习近平,认为陈建文“没干过一天实务”,难以胜任超大城市主官。之后人选便换成算是本土派的郭永航。
这一内幕无法获得官方证实。有接近广州官场的人士对笔者表示,现在媒体都好吸引眼球爆些“内幕”,当然《明报》在香港也属于党的喉舌,应该也不敢随便乱报。
笔者认为,所谓广州部分离退休干部直接上书最高层的情况是可能的。中共高层基本都从地方升上去,地方老干部直通中南海的情况其实很常见。
去年上海市封城两个多月,严重的次生灾害引发民怨。6月“解封”后,就有上海知情市民向记者爆料说,上海康平路的高干区从来没有封过,曾经试过要封,有当年提拔韩正的老干部直接打电话到北京,韩正就制止了封锁。时任常务副总理韩正原来在上海多年,他一个电话就给了上海老干部特权,其实也是架空了当时主政上海的李强。
查看《南方日报》6月16日的报导,显示广州书记换人当天,广东省委组织部长程福波在广州领导干部会议宣读中央的决定,其中提到“中央批准”,显示郭永航这次的任命是由广东省委向中央推荐。而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在会上指出,这次广州人事调整变动,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工作大局和广东省、广州市领导班子建设实际出发”作出的决定。
黄的这句话虽然也是惯用的套话,但联系到近期的官场传言,可能有所指向。
习家军掌广东官场 本土派激战空降派
广东官场在中国举足轻重,黄坤明是习家军,当地老干部敢于“告御状”,幕后内斗大戏值得观察。
传说本来被黄坤明安排为广州书记人选的陈建文是福建人,在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职教师7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读完研究生后留校任教,再到北京市委宣传部、首都文明办、文联任职,一直没有主政一方的经验。而最后担任广州书记的郭永航,虽是山东人,但1989年在武汉大学毕业后就南下广东工作至今,被视为“本土干部”。
郭永航本身并非正宗的广东本土人。他上位很有可能是广东帮政治老人与习中央的一个妥协的方案。
有接近广州官场的人士去年曾向笔者透露,近年广东本土派和空降派一直闹不团结,本地官员像做奴隶,外地官员甚至动辄公开斥骂下属本土官员,本土官员多有不满,但敢怒不敢言。
长期以来,北京中央对广东是既爱又忧。一方面,广东是连续34年的中国经济第一大省,进出口贸易在中国尤其举足轻重。另一方面,广东地方势力一步步做大,逐渐成为中央心头之患。
中共十八大之前,广东地方势力盘踞,一个例证就是省长和省会广州的市委书记基本上都由广东本地人或长期任职广东者担任。
习近平持续清洗广东官场,2014年,客家人万庆良在广州市委书记任上落马,河北人任学锋(后调重庆后离奇“病亡”)、湖南人张硕辅、湖北人林克庆,先后被空降到广州。2016年马兴瑞成为30年来广东第一个非本土派的省长。到了本届广东省常委会,并无一人是正宗的广东本地人。
外省人任广东省委书记则更早,从1998年的李长春开始。最初的李长春和张德江是江派人马,之后汪洋和胡春华是团派。这几人在任期5年届满之后均入京高升,最后基本会入常。不过,随着团派整体失势,胡春华在去年二十大未入局,现已转入政协闲职。
在胡春华之后就是习家军正式掌控广东。上届广东省委书记李希,现已入常任中纪委书记。现任书记黄坤明,是习近平福建旧部,之前任中宣部部长。
掌反腐的中纪委书记李希由于曾任广东省委书记,非常了解情况,这对于广东官场而言,就像头上悬着一把随时砍下来的刀。虽然黄坤明也是习家军,但习家军内部也有不同派别,李希是陕甘宁帮,黄坤明是福建帮。李希到底是帮黄坤明,还是背后插一刀,还难说。
广东退休大佬之争
广东退休高官在官场还有一定影响力。去年5月22日开广东党代会时,参加会议并在主席台就座的一大帮前广东高层,基本上是广东本土或曾长期在广东工作的,如朱小丹、黄龙云、高祀仁、黄华华、张帼英、卢钟鹤、欧广源、林树森等。
但广东的老干部也不是铁板一块。
这次传闻向习近平告状的林树森,生于1946年12月,是广东汕头人,1996年起十年间,历任广州市委副书记、副市长、代市长、市长、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等职,后调任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
据广州官场消息说,林树森是个出了名专制的人物。在他任广州市委书记期间,2004年,发生《南方都市报》领导层李民英、喻华峰、程益中被捕,李、喻二人入狱,程被开除公职的事件。林树森被指是操作打压的幕后人物。
林树森与有“南粤王”之称的前广东省长黄华华派系不和。
涉贪被判无期徒刑的原广州市副市长、增城市委书记曹鉴燎,还有已落马的前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都是先后担任广东省长的黄华华、朱小丹的盟友和死党,
黄、朱均属“共青团派”,分别担任过共青团广东省委和广州市委书记的职务。黄华华是客家人,客家帮在广东官场上人多势众。而林树森虽是潮汕人,但因其父亲在中共建政之初被作为地主恶霸被枪毙,发誓不回家乡,所以在潮汕帮中人脉不深,潮汕帮对他助力不大,据说他的靠山在当时的国务院。
以黄华华为核心的客家帮,经过几十年的经营,一度占据广东各个重要职位,特别把握着岭南一带的经济命脉,敛财不少。
香港媒体曾连续两次报导黄华华在退居二线之际,向中央举报所谓北京高官在广东贪腐的消息,被举报的包括曾庆红、李长春、刘淇等。当时有广东官场有人分析,不排除黄通过自我炒作,将自己塑造成反贪勇士形象,一旦有事,可以攻为守,用以自保。
传统的北戴河会议前 隐现新版“老人干政”
如果黄坤明想提拔老乡的计划受到政治老人抵制的消息属实,间接也会令习家军日后在地方的施政权威受损。事件也反映出习近平虽然“定于一尊”,但官场的暗桩还有不少。比如无论中央或地方的政治老人,虽然暂时不敢触及习本人,但会针对习家军主持的政务上指指点点、大加责难。这种变相的“妄议中央”,成为中共内斗的一种新的形式。
近年习当局已有专门针对离退休老干部的言论禁令。特别是自胡锦涛在二十大闭幕式上被习近平安排人强行架出会场之后,已完全没有老人们说话的机会。但在中共病毒(新冠)疫情爆发三年多时间,当局先是实施严厉的动态清零政策,引发民怨,继而去年底突然无预警放弃清零政策,中国疫情海啸般扩散,医院病人爆满,火葬场排长队,死者中有许多中共老干部。这会带来一些变化。
一名家在河北的军队大院的高干子弟今年1月向记者表示,部队老干部们不满习近平先是严厉封控,然后无预警放开防疫,致太多人死,他们私下炮轰习近平“走火入魔”。
中国经济陷入困境,对外关系恶化,各地的离退休高干,也一定会对习的种种做法满腹牢骚,一有机会就发泄。习近平近日再公开喊出“准备迎接惊涛骇浪”,可能也包括党内的隐忧。
故此,尽管北戴河会议或成为历史,习家军控制的广东,如今爆出以“告御状”方式出现的新版“老人干政”,还是有点敏感。
蹊跷请辞 原广东省长黄华华重出江湖获叶选平站台 (2015)
自2011年11月蹊跷请辞,本土出身的原广东省长黄华华低调多年。然而,今年8月中旬,其诗歌作品结集出版,更获得所谓的广东政坛本土客家势力“精神领袖”、叶剑英长子叶选平亲赠题字,再度搅动舆论。
陆媒报道称,这本诗选《山河颂》由广东人民出版社今年8月份出版,选编了黄华华多年来创作的诗词,记录了广东历史人文文化及改革开放后南粤大地崭新景象。开国元帅叶剑英之子叶选平为该书惠赠墨宝。
1946年10月出生的黄华华,年近七旬,在《山河颂》后记中谈论诗歌、回忆人生点滴,谈及自小受益于“秀才”父亲的言传身教与文化熏陶,感叹2011年11月4日卸任广东省省长那天,“当我把办公室收拾干净时,大脑中紧绷的弦终于松弛下来,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感涌上心头。新的生活开始了。”
曾经主政广东达8年之久的黄华华为广东梅州兴宁人,与叶剑英家族同乡,被视为广东政坛本土势力中最强大的客家力量的代表。黄华华早年毕业于广东中山大学,“文革”后先是进入广东共青团系统,1987年转任家乡梅县地委副书记,经历梅县升格为市,1992年4月第一次“入常”,先后任省委秘书长、广州市委书记、广东省委副书记等。2002年黄华华正式接替卢瑞华出任广东省省长,跻身正部,延续了“外来书记、本土省长”的模式。
2011年11月份,就在十八大换届的前一年,黄华华在年满65岁时突然请辞,入京担任全国人大侨办副主任委员,其省长职位由朱小丹接任。当时,广州《羊城晚报》发表题为《黄华华8年省长路:风雨兼程,屡创辉煌》的文章,表扬他任内贡献,称他是大胆的先行先试者。此外,广州《南方都市报》昨刊登黄的书面专访,谈及广东在十一五规划的成就,还展望未来发展。
公开信息显示,黄华华在任期间,成功主办广州亚运以及深圳大运会,积极推动粤港、粤澳以及泛珠三角之间的区域合作、落实CEPA政策、改善珠江水质问题、放宽自由行到港澳政策、八达通与岭南通互联互通使用,但同期也发生不少争议性社会问题,如富士康跳楼事件等。另外,当年曾有传言称,黄华华当年对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力推的“腾笼换鸟”产业升级策略颇有微词,认为“广东的加工行业转型升级过程至少要三至五年,不能急转弯”。
在广东省长的继任人选上,据说去年落马的“华南虎”、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曾被认为是黄华华刻意培养的人选。
从中共建政起,梅州籍的中共元老叶剑英主政南粤。在改革开放后的1980至1990年代,广东本土的地方势力一度发展到顶峰,如1985年接任省委书记的林若是潮汕人,同期任省长的叶选平则是叶剑英的长子,接替林若的客家人谢非更一度跻身中央政治局委员,开创广东书记入局的惯例。同期的广东省高层中吴南生、许士杰是潮汕人,梁湘、黎子流、梁广大都是广府人。只有省长朱森林是长期在广东工作的外省人。从1990年代起,李长春1998年空降广东后,开创了“外来书记、本土省长”的模式,从李长春、卢瑞华,到张德江、汪洋、黄华华,再到之后的胡春华、朱小丹(生在广州的外省人)都是如此。而广州市委书记通常由仕途看好的本土力量把持,成为上调广东省长的最高产职务。
然而,万庆良的折戟以及广东政坛在十八大后的大整肃,导致即便是“外来书记、本地省长”的模式也难以维持。文章中评论万庆良的落马意味着广东本土势力的重大挫败,可能短期内难以恢复元气。
此外,此次同样曾任广东省长的梅州同乡叶选平为黄华华亲赠墨宝,可见这位年长其近二十的红二代与黄华华关系匪浅。据公开资料,尽管“赋闲”人大,黄华华在仍与叶选平等参加了2013年9月22日的世界客商大会。同乡的身份让两人的名字频频见诸各种公开场合。
2018年8月14日,广东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刊发《山河颂》黄华华所作后记及部分诗作,全文如下:
黄华华所作的《山河颂》后记
2011年金秋,我年满65周岁,已到任职的最高年限。11月4日上午,广东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接受了我辞去广东省人民政府省长职务的请求。当我把办公室收拾干净时,大脑中紧绷的弦终于松弛下来,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感涌上心头。新的生活开始了。
长期没日没夜地工作,我已经习惯了紧张有序的节奏,转岗到全国人大工作后,如何继续让大脑敏锐运转而不变得迟钝呢?活到老,学到老,我想到了学诗。当年9月底,我就尝试着在《南方日报》发表了一组赞颂广州的诗作,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既有兴趣,又能健脑;既能拓展视野,又能陶冶性情,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呢?
我出生在粤东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因读过几年私塾,成了当地的“秀才”,他记性极好,生性好客、健谈,每有远客近邻,他一定在屋前禾场上烟茶招待,谈天说地,讲“古”,绘声绘色地背诗诵词,拆字解谜。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村里人都会请他挥毫泼墨,虽无报酬,但有求必应。“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生”等等,便是那时他常写的春联。他还会因人因事因时而异,为乡邻自撰自书过不少对联。每当此时,我就会为他烧水、磨墨。从小耳濡目染,许多楹联诗词我都烂熟于心,至今还能倒背如流。我想,如果说我有一点文学基因的话,大概就是这样潜移默化而来的。“更喜书香常作伴,宋湘佳话绕围龙”(《重回梅州》),说的就是这个时期的事。
“文化大革命”前我考上中山大学,在数学系攻读了五年。数学是比较艰深复杂的一门学科,外人看来枯燥单调,要学好非常不易,我有一位同学就因为用功过度,最后导致神经错乱,我至今记得他深夜独自在走廊里喃喃自语的情景。数学是逻辑思维,抽象而理性,文学是形象思维,具象而感性;数学讲的是精确,文学讲的却是感觉;数学讲的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而文学则是夸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两者是事物的两极,各有各的规律。学好两者的共同点是,兴趣第一,用心第二。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浩如烟海的古典文学中,从唐代兴起的格律体诗(也称近体诗),是传统诗词中最有代表性、最具典型意义、最富民族特色的一种诗体,是中华文明灿烂星空中最耀眼的星座之一。然而,随着时代的演变更替,尤其是近代白话文的兴起,格律诗已日渐式微,被日益边缘化,现在的年轻人很少去读,更遑论去写。格律诗难学难写,这也是客观事实。近百年来,对格律诗的创作是众说纷纭,争论不休。诸如在平仄、押韵、古今读音等方面,特别是对“平水韵”和“新韵”的使用上更是观点各异。不可否认,格律诗有格律过严、束缚思想的局限,作为语言艺术的载体,用格律诗来反映我们今天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确有力不从心、捉襟见肘的时候。打个简单的比方,如果用格律诗来表现今天惊心动魄的经济活动如投资、股市等,肯定会是索然寡味的。这就涉及一个继承与创新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诗言志,一首好诗必定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重要的是要用好的形式表达出感情和思想,只讲内容不讲形式肯定是不行的,但也不能因过分讲究形式而损害内容,以形害义,得不偿失。因此,既要尽量讲究格律,又不能为格律所束缚。事实上,相对于格律诗更早的古体诗(也叫古风)就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也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等,同样涌现出不少千古绝唱。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诗人贾岛演绎过“推敲”的故事,对我来说,学诗的主要方法是琢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除此之外,还需要文化底蕴,需要广泛的古典文学知识积累,诗词美学修养,更需要锲而不舍的努力。古人云:“运用之妙,存乎于心”,只要是心无旁骛地潜心钻研,认真思考,想通了,钻透了,就必有收获。
广东是旅游大省,资源十分丰富,景点数不胜数。我当省长的那些年,省里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据了解,2014年,我省旅游总收入达到9200多亿元,预计今年将突破一万亿元大关,总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成为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与文化如影相随,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无形的灵魂,旅游是文化有形的身躯,文化活动天然地贯穿于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旅游活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文化活动,是传播、展示、弘扬、推动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我想,如果能尽个人绵薄之力,用诗词的方式,通过对旅游景点丰富内涵的挖掘、提炼、讴歌,将文化与旅游有机结缘,达到一种深度融合,必将有利于推动旅游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山河颂》就是这几年来学习与实践的一个回顾和小结。在第一辑“南粤放歌”中,我选择了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的有代表性的风景名胜点当作素材,这些诗,都曾经分别在当地的报纸上发表过,不少行家还热心地作过评论。这次收入集中,按出版社的要求,个别地方做了修改和订正。我生于斯,长于斯,工作于斯,几十年来,走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村镇角落。这里的细微变化,点滴进步,都时刻牵动着我的心。我深深地爱着脚下的这片土地,胸中波澜,笔底诗篇,我总想把这种真挚的热爱写出来,表达出来。这本小册子的出版,算是了我一个夙愿。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深知自己才疏学浅,功夫不到,其中一些唱和酬答之作,更是即兴口占,未及深思熟虑,也没有公开发表过。今不揣浅陋,以期抛砖引玉,就教于各位方家。
在学写诗的过程中,许多同志给了我热情诚恳的帮助和鼓励,特别是诗词大家蒋述卓、杨克、陈俊年、廖红球等同志,九十高龄的叶选平同志不辞辛劳,欣然为本书惠赠墨宝,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山河颂》诗词选登
重回梅城
何方能觅旧时踪?
故土情怀别样浓。
十里长堤花烂漫,
千年名邑景葱茏。
锦铺闾巷青山外,
宇耸蓬莱丽日中。
更喜书香常作伴,
宋湘佳话绕围龙。
清晖园
秋高气爽到清晖,
如画如诗逸兴飞。
白鹭一行云淡处,
荷花半亩绿茵围。
隔窗喜闻升平乐,
临水长观金鲤肥。
偷得浮生闲一日,
叹茶微醉忘家归。
广东大峡谷
飞流直下万寻长,
漫织烟纱起雾茫。
地陷云翻天一线,
山崩水激岸相望。
谷深不觅行人迹,
峰转犹闻花蕊香。
有缘仙山庐舍隐,
胜为堂上作将王。
淇澳岛红树林
万亩苍绿一青苔,
只见林木不见海。
坐船入林看不见,
闻笛始觉有人来。
礐石风景区
层峰叠翠起烟峦,
碧水环流汇海滩。
波澈花鲜双岸秀,
云轻草绿一望宽。
洞中景物新天地,
浪里风帆正横盘。
此景只应仙界有,
缘何降落到尘寰。
高州冼太庙
率兵平乱亦称豪,
男儿英雄尽折腰。
巾帼功高成一统,
庙前犹闻马萧萧。
拜谒叶剑英元帅纪念园
戎马生涯剑气虹,
安邦治国见英雄。
阴那千载留佳境,
地厚天高万世崇。
注:阴那,山名,高1,300多米,位于梅县雁洋镇,距梅州市区40多千米,人称粤东群山之祖。
惠州西湖
六如亭外尽高楼,
堤岸红棉千万头。
四面青山三面水,
五湖明月一湖秋。
朝朝花雨人犹醉,
夜夜笙歌舞未休。
东坡云游驾仙鹤,
误将天堂作惠州。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武昌举戟为“三民”,
激荡百年忆先勋。
烟灭灰飞皇帝梦,
开天辟地数孙文。
注:“三民”,孙中山所倡导的“三民主义”。
端州行
明珠千载有端州,
不废西江万古流。
四塔巍然擎天立,
铁军长啸阅江楼。
梅庵六祖泉仍涌,
黑脸包公名永留。
人杰地灵传佳话,
端砚笔墨写春秋。
习近平打团派,但是不敢动太子党。只要不威胁他的地位,他可以把太子党封侯。
这就是典型的皇帝思想!
我家后院百座山,
中间那座最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