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今年大专院校毕业生首破千万,却要面对疫情后最差的就业环境。有高校为拉高毕业生就业率,威胁学生提交就业协议才发毕业证,学生被迫假签约、假就业,更有学校为学生开设挂名职位。
中国今年大专院校毕业生首破千万达1076万人,部分高校为推高毕业生就业率,将毕业证、答辩、评优等与就业协议挂钩。
财新网今天报导,今年3月初有河南某专科院校金融专业的学生表示,校方明言要提交就业协议才获发毕业证,“灵活就业”也符合条件。
另有学生表示,校方明确要求暂未签约或未落实继续升学的学生,不得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并会减少低就业率班级的优秀毕业生名额。
另一名上海某高校电脑学院的学生则表示,他所属学院辅导员曾在答辩前一天电话催促他签订就业协议,否则要跳过一辩,直接参加二辩、三辩,增加延毕风险。
报导指出,高校的强硬措施令学生被迫假签约、假就业,这在校园里早已不是秘密,很多已签约的学生只是在亲朋企业里挂名,并非真正受聘。
财新网记者又发现,在中国网络购物平台淘宝,有卖家表示,只需人民币100元便可完成网络签约流程并收到回执盖章扫描件;只需付200元,卖家还承诺会应对教育部门的核查回访电话。多名毕业生也证实,有少数同学迫不得已购买代签服务。
高校也为协助学生“就业”而各出奇谋,包括为学生提供挂名的校内科研助理工作,学生只需签就业协议,实际不会上班。
报导指出,高校面临就业考核压力,教育部早在2004年把就业率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准的重要指标之一;2011年还明确规定,对就业率连续2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人民网6日报导,中国教育部近日召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调度会,重申各地高校要严格落实“四不准”要求。包括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诱导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准以户口和档案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