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赵括是两千年一遇的奇才,还真不是风凉话。
最起码往上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往下顺推到公元后两千年,都没有再出过。不说后无来者,至少是前无古人吧?
一个人什么实战经验也不具备,什么实际才能也没体现,居然能一步到位直接接管大国统帅权,亲自领导和指挥一场事关国运的生死大决战,这样的事情在整个人类的历史上恐怕都极为罕见。
为什么独独是他?追问这个问题其实比关注最后的结果有意义得多。
赵括,以“纸上谈兵”而贻笑天下。
赵括起家的基础有两个,一个是姓赵。身在赵国而姓赵,这个血统足以让廉颇、李牧等异姓名将羡慕嫉妒恨。孩子是自家的好,将军当然也是自家的用着放心。这样才能保证赵家江山世世代代不变调,赵家血统千秋万代耀人眼。想那阿Q之流,哪怕仅仅是提个赵字都要挨嘴巴,“你哪里配姓赵”。
二是老爸的名声。一般人都相信“虎父无犬子”,赵括的爸比是一代名将马服君赵奢,无论是口碑、人缘还是战绩,那可都是杠杠的。
但是,古往今来具备类似条件的人也可以说成千上万,为什么就只有赵括一个人横空出世、一出山就处于决定整个历史大走势的关键位置上呢?
一步升天的熬法有很多种,有的靠装逼,有的靠卖傻,还有的靠扮酷。赵括就是一个善于扮酷的顶级高手。他“纸上谈兵”到能驳倒老爸的地步,到后来名声甚至大到连秦国都知道,足以说明他能开出的兵书书单早已吓尿无数人。这样一个特殊人才用来稳定赵国内部,让平民黔首引以为傲,或者供嘴炮大师们当做“镇国神器”,原本也是极好的策略。
但赵国到底是赵国,几朝前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为赵国赢得了巨大的改革红利,眼下正是挥霍红利的时候,岂能放过与强秦比试肌肉的时机!可恼的是老朽廉颇采取龟缩战术还美其名曰韬光养晦,倒不如换一生猛后生来“大加挞伐”,说不定一举奠定我大赵江山,号令天下,就连蛮夷胡狄都要来邯郸参加万国大会,接受我大赵国的垂恩赏赐。
国策既定,赵括自然就要被推上历史舞台了。所以说吹牛放风这事,玩得久了,就玩成了真的。赵括由一个夸夸其谈的小年轻,一跃而成为全军统领,这背后当然少不了赵家门客的口舌之劳。你想想,要不是门客们的极力鼓吹,“赵奢难不倒赵括”这样的家庭内幕会闹得全赵国尽人皆知?
一般人无论再怎么装腔作势吹牛自嗨,一旦真正被推到一个重要位置,多半还是要自我掂量一下的。譬如滥竽充数的那个南郭先生,就绝不可能捧一把芋直接吹到老大的鼻子下面去。两千多年后的“武林高手”“气功大师”“太极掌门”们平时再怎么吹上天,一旦真有人上门来约架,还是得报警,否则被人家三两下就打趴下,你就是再说什么“术高莫用”也没人信了。
但赵括这个人与众不同就在这里,无论是什么情况下上位的,但上位了他就玩真格的。不好听的说法叫不自量力,但正能量的说法未尝不是勇于任事、“责任意识强”。
自嗨得久了,底气和魄力都直线飙升,分分钟就爆表了。赵括环顾海内外,豪气震死牛:既然历史选择了老子,那我就撅起蹄子死命刨,让你们看看千古一杰的风采!
反对赵括挂帅的当然也不少,主要有赵母和蔺相如。按道理说,这两个人的话语权不可谓不重,一个是“知子莫如母”的母,一个是国之所倚的相国。但赵孝成王不为所动,恰恰体现了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王者气质。这也反过来证明了赵括这个人的影响力还真难有出其右者。
琢磨一下赵母否定赵括的理由颇有意味,赵母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饭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认作朋友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财物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从接受军令的当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
赵母拿赵奢赵括父子做比较,突出了赵奢的谦恭、严谨、清廉,这固然是创业时期好干部的标准形象。但她不懂得“时者,势也”这个更大的道理。赵孝成王早就不再是守成之君的格局,他要的恰恰就是赵括这样的开拓进取型领导干部。你想想,都要霸成天下了,你一个大将居然亲自捧着饭食去伺候人,成何体统,简直丢了我们赵家人的脸!
反顾赵括就不一样,受命第一天就大喇喇抖了起来,威风八面气象万千,军吏都不敢抬头看他一样,大国上将就该是如此这般的大气势,大威风,大场面。所以说,赵孝成王和赵括在内在气质上和战略风格上是一拍即合的。
赵括一接管兵权,立马就废了前任廉颇的旧规矩、旧官佐,当然,也否决了他的旧战法。他要的是大干快上的战绩,要的是彪炳史册的壮举,要的是震铄古今的传奇。廉颇韬光养晦的乌龟战术虽然已经被多次证明有效,但岂能配得上千古一将赵括的雄才大略,又岂能配得上赵孝成王雄霸天下的伟人格局。
这步棋走到这里,其实胜负已分。当初秦国做出畏赵括如猛虎的姿态,放出种种“最怕是赵括”的传言,要的就是这个疗效。事实上,只要大脑稍微正常一点的人都知道,作为虎狼之国的秦国,最不缺的就是将才,白起更是千年难遇的一个顶级高手,又怎么可能畏惧一个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放出这种风来,摆明了就是拿赵国人当傻子玩。
但没有一个傻子不傻得踌躇满志。赵括这厢正在“革故鼎新”“顶层设计”,人家那厢已经偷偷换来了鬼见愁的名将白起。此消彼长,一进一退,人家撤了狼换上虎,你这厢撤了狼换上猪。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赵国输得惨不忍睹,赵括一条小命白白断送倒还不足挂齿,可怜40余万赵国青壮年被大屠夫白起活活坑杀。
赵孝成王的大国霸业梦想归于笑谈,赵括的“纸上谈兵”更是遗羞万年。但一些人却还热衷为赵括辩解,说他虽然最终失败,但在节节败退的过程中居然没有发生内讧,足见赵括“治军有方”。更有人借白起的话说赵括是个人才,因为自己虽然团灭了赵军,但秦军也折损了近半。
这两种说法其实就像赵括的纸上谈兵一样可笑,没到灭顶之灾来临之前不哗变,不过证明着掌权者的冷酷,哪里算得了成绩?历史上多少暴政和虎狼将领,都有通过杀人如麻来维系暂时安稳的本领。
至于眼高于天的白起会称颂手下败将赵括,谁信?倘若真有此事,也肯定是他故意说给秦王听,用以证明自己劳苦功高,团灭赵兵并非真的易如反掌。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事后来看,赵括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也是赵国走向覆灭的节点人物。但是,就当是的时势来说,选择赵括这样一个志存高远、“战略上蔑视敌人”、胆量上敢捋虎须的帅才,既是赵王放眼全局急于领导天下的雄伟决策,也是既怕秦国又恨秦国的赵国民众的心之所向。可以说.赵大元帅的披挂上阵是举国上下一致的选择,是顺应民心与君心的选择。
所以说,只有赵国才配得上赵括,也只有赵括才配得上那个时段那种背景下的赵国。
把习近平比作赵括是高抬了猪头。这厮绝对不读书还霸气